有位妈妈留言,说她五岁的儿子经常对她说:“那是你的事,别烦我。”
她不明白,孩子怎么说话越来越冲。
其实,很多时候,孩子不是故意对大人没礼貌,而是说话的方式出了问题。
这些不恰当的表达,其实是情商发展的卡顿。
6岁前,是孩子社交能力、表达方式、情绪调节的关键过渡期。
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引导好,很多不合适的表达方式会定型,日后可能会走很多弯路。
以下这4句话,很多孩子经常挂在嘴边,我们尽量早点纠正。
一:“关我什么事”
孩子经常在家里说这句话,多半是碰上了让他“不想处理”的场面。
比如弟弟把水打翻了,大人训起来,他直接一句“不是我干的,关我什么事”就撇清关系。
再比如客厅乱七八糟,大人一进门让他一起收拾,他立马说:“我又没玩,不关我的事。”
这种反应,说白了,是不想承担责任。
但更深一层,是孩子没有意识到,家庭是一个共同体。家里发生的事,就算不是自己引起的,也有责任一起面对。
有的家长,以为这是孩子不讲理,其实背后,往往是孩子缺少参与感。
他习惯当一个“局外人”,凡事都和自己无关,也没有人要求他为集体负责。
所以他才会条件反射地把责任推走。
这种反应如果长期不纠正,孩子到了学校也会延续同样的习惯。
老师布置的任务,他说:“这跟我没关系。”
同学之间发生矛盾,他只会撇清立场。
孩子不是不能共情,而是没人引导他承担角色。
纠正的方法其实不复杂。我们要在生活中,一点点把他拉进“集体责任”里。
比如他看到房间乱,哪怕不是他弄的,你可以说:“我们一起把它收拾好,我来叠衣服,你来整理玩具。”
再比如弟弟被你训哭了,你说:“弟弟现在难受,你陪他一下,他会觉得被关心。”
重点不是你要他做什么,而是让他知道,他是家庭的一份子。家里的每个成员,都有责任,也有义务。
二:“我不想听”
这句话很多家长都熟。
你不过是想提醒他该写作业了,他立刻堵你一句:“我不想听。”
你劝他跟奶奶说声谢谢,他马上说:“你别老说。”
说多了,他就不耐烦,甚至烦躁暴躁。
这是沟通能力差的一种表现。
孩子“听不进话”,可能有两个原因。
一个是他确实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别人一说他,他就觉得受伤。
另一个是他习惯用否定来表达抗拒。他不知道该怎么婉转表达不想听,就干脆一句话全挡住。
这种表达方式,一旦变成习惯,会让孩子很难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。
别人一劝他,他回绝;别人一提建议,他当耳边风。
长此以往,谁都不愿和他说真心话。他自己也变得更封闭,更固执。
这个阶段,我们最需要做的,不是反驳,而是示范。
你想提醒他,不如换个方式说:“我有点担心你还没写作业,想和你商量一下。”
你觉得他说话顶人,也不必立刻驳回,而是平静地回应:“你不想听可以先不听,但我想把话说完,你听完可以不回应。”
情绪稳定下来后,我们再和孩子慢慢谈:“你如果不喜欢我说,你可以告诉我你希望怎么提醒会更舒服。”
不是每个孩子都天生会表达,但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良性互动中,学会表达。
三:“都是你害的”
这句话一出口,很多家长都头疼。
你陪他复习,他没考好,他说:“都是你让我用这个方法,错了我不管。”
你提醒他早点睡觉,他第二天迟到了也说:“早上你没叫我。”
这类说法,本质是“推卸型归因”。不论发生什么,先找个“外因”来甩掉责任。
刚开始,我们可能觉得,只是孩子的小脾气,但如果不管,他会越来越“会甩锅”。
最后什么也学不会,什么也担不了。
他以为这样说可以保护自己,其实只是在逃避面对失败的过程。
可问题是,成长本来就需要面对失败。
我们可以告诉他:“这个结果不理想,你不满意是正常的。但这个过程是你自己完成的,我们可以一起复盘,但责任你也得认。”
如果他习惯怪别人,就一定要在他冷静后拉着他回头看。
看他哪里没准备好,哪里有失误
让他一点点接住那些“可以做得更好”的部分
孩子不是不能承担,只是他怕。你要让他知道,承认错误不等于你不好,而是你有能力面对问题。
四:“我就这样”
有的孩子一遇到批评,就摆出一副“我这样你能拿我怎么办”的架势。
让他多说两句话,他说:“我不喜欢说话。”
让他尝试新方法,他说:“我就这样,从来都这样。”
这不是“成熟的自我认知”,而是“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”。
本质是怕失败。
怕尝试新方法没效果,怕别人看到自己改不过来,干脆先说“我就这样”,堵住所有人的话。
这句话如果不处理掉,孩子会变得越来越顽固,越来越自限。
他怕变化,怕犯错,怕被说,于是他宁可什么都不做,只守着一个“标签”。
这种心态最难改,但也不是没有办法。
关键是,我们不要和他说“你不是这样”,而是帮他找到他哪次不是“就这样”的例子。
比如他以前不敢举手回答问题,你就说:“你上次在课堂上举手那次,讲得挺清楚的。”
比如他说他脾气不好,你就说:“你上次被妹妹抢玩具你没发火,那次我记得。”
别总强调改变,而是帮他发现“你不是总是那样”,让他慢慢松动那个“我就这样”的壳。
让他知道,他是可以变化的,他不是被定义死的。
这个过程不讲道理,而用观察、用提醒、用信任去带动他一点点往外走。